游山西之二十三 大寨

在大寨陈列馆,几个小年轻对着墙上陈永贵的照片发问:咦,他还当过国务院副总理,大寨原来还这么有名啊?岂止是“有名”,那会儿全国上下“工业学大庆,农业学大寨”,大寨是农业战线上的一面旗帜,我暗忖时代的变迁和少年的寡闻。


大寨地处太行山鹿,自然环境恶劣,“七沟八梁一面坡”,是只有二百多户人家的穷山村。然而在上世纪六十年代,他们在村支部书记陈永贵带领下,凭着扁担、箩筐、铁镐、锄头,战天斗地,在土石山上开沟造地建设梯田,改变家乡面貌。


1963年大寨遭逢一场特大暴雨,冲垮100多条大石坝和113个孔窑洞,倒塌房屋77间,180亩耕地颗粒无收。然而,面对灾情,大寨没有要国家一分钱的救济款、救济粮,仅用一年时间恢复生产,并向国家交售粮食175万斤,平均每户2000斤,这在当时困难重重、粮食产量普遍不高的情况下难能可贵。


大寨的先进事迹和自力更生、艰苦奋斗的精神得到了周总理等老一辈革命家的充分肯定,为激发全国人民发奋图强的斗志,党中央提出了“农业学大寨”的号召。


如今,站在“三战狼窝掌”而修建的梯田旁,实在话,在晋中很难看到这么平整的梯田了,我心知肚明这其中的辛苦;站在“虎头山”上俯瞰着如火车车厢般整齐的窑洞,想到陈永贵家那不彰显的旧居和他“社员全部搬进了新窑洞,我才搬家”的话,我敬佩他的爱民情怀;而走在公园山村的山路上,看郭沬若诗碑、登纪念观景亭、瞻仰陈永贵墓、参观大寨陈列馆,又使我对这个小山村在历史上留下的浓墨重彩而唏嘘感慨。


现在,改革开放已撩去大寨神秘的面纱,“名牌效应”给大寨以新的变化。漫步大寨村中,以各种“大寨”品牌的产品琳琅满目,醋、洒、饼、核桃露……,我买了几只压饼,味道还真不错。


今年适逢建党100周年,来大寨学习参观的人也不少,我想,以产值利润衡量大寨,它并非走在全国农业的前面,但它留下的“大寨精神”无疑是部经典,成为中华民族自强不息、艰苦创业的可贵品格。











评论
热度 ( 1 )

© 退休老妈的口水念 | Powered by LOFTER